目前我国很难找到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景观水处理治理技术,技术种类很多,关键在于全面考虑,因地制宜,找到真正适合该区域景观水处理技术、河水处理体治理技术,专家介绍,通过截污、清淤、置换等常用手段阻断向水体释放污染物和借助生态护岸、水生植物、曝气充氧等构建良性生态系统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仅仅依靠水体的自我修复是不够的。在发挥水体自净的同时,必须采取高效的水体净化手段及水生污染物清除措施,实现水质的好转。
张统指出,水质净化工程设计前提应为模型预测,对支流水体初步处理和深度处理的各种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得出相关规律,引导最终水处理方案设计与选择。
对于较大的流域水体治理,专家指出,应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将景观水体净化技术中的模型预测技术同样应用到大的流域水体前期预测中去。
以太湖为例,太湖多处湖面爆发大规模蓝藻,在情况特别严重的梅梁湖,湖水几乎像绿色油漆一样浓稠。对此大规模蓝藻疫情,前期我们应该做好模型监控预测,后期应广泛应用机械捞藻船实现水体净化。据张统介绍,捞藻船首安装了一个收集水面蓝藻的翻斗式格栅和离心机抽吸系统,船尾安装了超微气泡发生器。工作时,先开动强大的超微气泡发生器,在蓝藻密集的水面作360度旋转,喷出超微气泡,翻斗式格栅随后将蓝藻吞下。船上的机械脱水机就像消化蓝藻的肠胃,可快速将藻泥和水分离。自动刮刀就将蓝藻从脱水机内刮下、输入管道打包。压缩后的藻饼可以作为有机肥料,这样也达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真正成功可行的景观水治理技术还很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众多杂乱无章的治理方法,只有经过大量实践验证成功的技术才可以相信。成功案例越多,运行时间越长,就越值得信赖。他认为,需要认真理解露天景观水的主要污染根源,考核某种治理方法是否对每个污染根源都能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